产后盆底肌修复——盆底功能障碍到底是怎么来的?

产后盆底肌修复——盆底功能障碍到底是怎么来的?

👉关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一系列综合征的统称,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粪失禁、性交功能障碍和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等,对广大中老年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困扰。


🔝近年来PF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流观念认为PFD的发生主要是由盆底肌、筋膜、韧带等支撑结构异常引起的,如薄弱、缺损或断裂。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肛提肌是支撑盆底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其损伤在PFD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从解剖上理解肛提肌


女性盆底主要由肌肉和结缔组织构成,结构复杂多变,共同维持盆腔器官处于正常的解剖位置和功能状态。


盆底的软组织从内到外分为三层,肛提肌位于最内层,质地最为坚韧,是一对四边形的宽薄阔肌,起源于双侧耻骨联合盆面、肛提肌腱弓和坐骨棘盆面,肌纤维向后下内走行,于中线处汇合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肛尾韧带和尾骨尖。


肛提肌作为一个整体,与盆底其他支持结构彼此相互协同作用,承托盆腔脏器位于正常解剖位置,维持其功能处于正常状态。


2⃣️肛提肌损伤的病因学研究


肛提肌出现损伤,造成的原因有多种,具体如下:


阴道自然分娩


整个妊娠期间,肛提肌的形态及应力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化:在怀孕早期这种变化机体尚可代偿,身体可无任何症状,随着子宫体积增大,质量增重,肛提肌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变大,当这种改变超出机体自身修复范围,也就是说在失代偿期,它往往造成肛提肌的损伤。


阴道手术分娩


相较阴道自然分娩,阴道手术分娩(产钳助产和胎头吸引)过程中,盆底软组织受到的机械性压迫和扩张程度都会明显增大,肛提肌受损的概率也随之增大。有研究报道经阴道手术分娩的产妇肛提肌损伤的发生率比正常顺产和剖宫产都高。


盆底康复不到位


妊娠和分娩是导致肛提肌损伤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生理变化可以通过产后及时的盆底康复来治疗,如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欧美尤其是法国,已经拥有着一套科学、成熟且规范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技术体系,而我国大多数产妇受传统观念影响,参与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比例极低,无形中增加了肛提肌损伤的发生率。


其他因素


此外,产褥期切口感染、产后过早劳累、种族差异、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也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尤其是肛提肌。